首页 > 文化 > 文化地理 > 正文

鼋头渚三题

文章来源:江南晚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3-11-02 15:38:37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欢迎您! 

☆ 新江南网 ☆欢迎您 

  鼋头渚最初是指充山(南犊山,俗称:南独山)深入太湖的那段状似鼋头的石坡,现在则是包括从“鼋头渚”牌坊到万浪桥甚至包括了管社山湿地等的一大片景区,是无锡梅梁湖景区的精华所在。诗人郭沫若的“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题句,让无锡太湖鼋头渚名扬四海。

  笔者喜欢收集无锡老照片,尤其是无锡园林的老照片。在收集的鼋头渚园林风景老照片中,发现有一些照片反映的场景与现行的图书、资料记载并不吻合或者不完全吻合;有一些老照片反映的场景,有关图书、资料(史料)中并未记载,本文试举三例。

  “鼋头渚”景名刻石的变化

  鼋头渚渚上灯塔东侧、涵虚亭西侧,有一块巨大的景名刻石,上宽下窄,高2.3米左右。正面刻“鼋头渚”3个红色大字,落款“敦世”,这是清末无锡举人秦敦世的手迹。背面则是蓝色的“鼋渚春涛”4字,落款“刘春霖”。这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景名刻石。

  其实,最初的这块景名刻石与现在的景名刻石并不是一块,两块刻石的形状并不一样,上面刻的字也发生过变化。

  资料记载:“此石立于1920年代的早些时候,毁于1968年,其址改塑《亚非拉群众》雕像。1970年代初,又改叠湖石三峰。1974年,湖石坍塌,议定按原样恢复刻石,即从鼋头渚附近的郊区大浮乡采得巨石做恢复用。”(《太湖鼋头渚建园百年百图图志》主编:史明东、成自虎;凤凰出版社2016年3月第一版)。这本图志是为纪念鼋头渚百年而编辑的,其资料应该比较准确。

  《慎终追远——无锡杨氏(杨菊仙系)创业纪实》(梁溪杨世奎编撰)一书,收录了作者集编的《杨寿楣(翰西公)传略》一文,文中有关于这块刻石的记录:“……塔后立巨石,勒秦敦世书‘鼋头渚’三字,阴面刊清末状元刘春霖题‘鼋渚春涛’四字”,但未说明时间。联系上下文看,系指1925年。不知道这段文字的来源是何处?此书作者的另一篇《杨寿楣开发鼋头渚太湖风景区的经过》一文,也提到这块景名刻石在“渚头山脊。‘灯塔’与‘涵虚亭’之间,除光布树木外,竖一镜石,阳面勒秦敦世书‘鼋头渚’三字,阴面刻有清末状元刘春霖题‘鼋渚春涛’文。”同一本资料,同一个作者的不同文章,一篇记录刻石的大致时间,一篇则避而未谈。

  笔者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和对照收藏的老照片,发现上述记载并不完全准确。

  首先,“此石立于1920年代的早些时候”的说法并无依据。1920年代是指1920—1929年,早些时候应该是1920—1924年间吧?1935年鼋头渚园主杨瀚西自撰的《横云景物志》,记载了多达31条鼋头渚的有关资料,内容涉及到风景、建筑、湖水、山泉、禽兽、树木、渡船、灯塔等,就连建于1932年秋的“霞绮亭”都有详细记载,但唯独没有“鼋头渚”刻石的记载。这篇《横云景物志》是研究鼋头渚的第一手资料,该志没有记录“鼋头渚刻石”,绝不是疏漏,而应是“鼋头渚刻石”还没有立。其次,有几张上世纪20—30年代的老照片上,可以清楚看到渚上左侧的灯塔和右侧的涵虚亭以及它们之间的道路,但在照片上找不到“鼋头渚刻石”的身影。收藏照片的顾群涛先生通过老照片“鼋头渚刻石”上的题款查证,不论是秦敦世的“鼋头渚”题字还是刘春霖的“鼋渚春涛”题款,分别是“丙子四月”和“丙子仲春”,而上世纪的“丙子年”是1936年。也就是说,“鼋头渚刻石”立石的最早时间是1936年,而非1920年代的早些时候。因此,“此石立于1920年代的早些时候”不成立。

  “鼋头渚刻石”的形状,坍塌前的刻石与现在的刻石,从存世老照片上看,是有很大区别的。老的刻石上下基本差不多宽,上沿稍稍宽一点且左低右高;现在的刻石则是上宽下窄,且看起来明显比老刻石高。此外,两块刻石的石头外貌也不一样,据思游所著《忆鼋头渚》(无锡市滨湖区政协学习文史和社会法制委员会编《滨湖游记》,广陵书社2019年12月版)文中记载,“穿到了渚的西端,有一美人松的花池,当中立着一块不规则的青石。上面刻出刘春霖写的字,一面书‘鼋头渚’,一面书‘鼋渚春涛’四字”。这是目前所见描述该刻石为青石的说法,杨世奎则说是“竖一镜石”,而现在的刻石是黄石。

  “鼋头渚刻石”两面均有刻字,正面面朝灯塔刻的是“鼋头渚”,背面刻的是“鼋渚春涛”。现在的刻石与以前坍塌的刻石都是一样的。但老的刻石“鼋头渚”三个字纤细,现在的笔画浑厚,字也更大。资料记载:“‘破四旧’,清末状元所题‘鼋渚春涛’被凿去,代之以毛泽东诗句。”(《无锡旧影》,无锡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无锡市建设局编,古吴轩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现在看来,当时被凿去的不仅仅是刘春霖的题字“鼋渚春涛”,正面的秦敦世的“鼋头渚”也被凿去。凿去他们的字体后,代之以“江山如此多娇”手迹。现在见到的老照片有两种,一种是“江山如此多娇”字体在原刻石上,不是很突出。还有一种就是在刻石上涂抹水泥后另刻的,字迹非常突出和清晰。唯刘春霖题字被凿去的刻石面刻的什么内容,未见照片佐证。这款刻石坍塌后,在原址建起雕塑,也有老照片存世。老照片上四个孩子的背后雕塑,就是景名刻石的位置,这个雕塑有基座,基座上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字样。这张照片印证了前面的文字记载。但“1970年代初,又改叠湖石三峰”至今未有老照片佐证。

  “云逗楼”匾额系蔡培题写

  鼋头渚花神庙下方,绛雪轩旁边,大草坪畔有一方形两层,歇山顶的建筑,名“云逗楼”。根据记载,云逗楼是1931年为纪念园主四世祖、《云逗楼诗文集》作者杨度汪而建。云逗楼的建筑颇有特色,底层为朱门虎皮墙,二层竖窗黄墙。底层朱门上方有“云逗楼”匾额。“云逗楼”匾额的落款是“蔡培”。

  但在一些权威的图书和画册上却注明题款者是“蔡元培”,而且如出一辙,不知何故。例如《太湖鼋头渚——建园百年百景图志》第73页就记载“名‘云逗楼’,由蔡元培题额”。该图册第167页有“云逗楼”的照片,注释依然是“楼额由蔡元培书题”。《无锡园林志》第39页“花神庙”条,有“云逗楼由蔡元培题额,是园主为纪念先祖杨度汪而建”的记载。《无锡文化大观》《滨湖名胜》等书中也都有类似记载。《太湖鼋头渚——建园百年百景图志》《无锡园林志》《无锡文化大观》等图书都是大部头权威图书,出现这样“张冠李戴”的记载,这实在是不该发生的事,也都是应该纠正的。

  “太湖佳绝处”匾额的变化

  鼋头渚造园“就是按自然山水布局,倚山面湖,坐北朝南,故园门在北,建于1935年的简瓦歇山顶北式门楼,取的就是由北往南的走向。该门楼是园主继‘奇秀阁’之后所建的第二个园门,原额‘横云山庄’,背额‘山辉川媚’。1945年11月,改额‘横云公园’,由园主堂弟杨寿机手书。1981年再次改额‘太湖佳绝处’,系集郭沫若手迹制作的木匾,道出内涵之妙”(《太湖鼋头渚建园百年百景图志》)。这段文字介绍了涵万轩处“太湖佳绝处”门楼匾额的变化。

  其实,从现存的文字资料和老照片看来,上述文字介绍有遗漏。这个门楼上的匾额,最初是“横云山庄”,1945年改额“横云公园”,这没错。但1949—1981年之间,门楼的匾额是什么?上述文字并未叙述。《无锡名胜》(无锡市史志办公室编,2005年11月陕西旅游出版社)这样记载:“建国后命名为‘鼋头渚’;1957年,根据郭沫若诗句改额‘太湖佳绝’,1979年改由名画家李可染书额‘太湖佳绝处’,1981年集郭沫若手迹制额。”这样就完全接得上了。解放后这个门楼挂的是“鼋头渚”门额。1975年(文中错为1957年。郭沫若那首《蠡园唱答》词是1959年发表的,因此不可能是1957年;另外,“鼋头渚”3个字只是风景地名,破四旧也不会去砸它。而那个特殊时期鼋头渚公园改名“东风公园”,“东风公园”4个字出现在面对古云石的牌坊上,有老照片为证。此外,1973年新大门建成,原来的门额移至新大门,老门就空着,必须补上才顺理成章。改额“太湖佳绝”匾额,这4个字并非郭沫若手迹,也不知道是集字而成还是谁题写的;1981年改额著名书画家李可染题写的“太湖佳绝处”。沙无垢老师曾介绍:“1979年,著名书画家李可染写下了‘太湖佳绝处’一额,这一匾额就挂在1931年建造的鼋头渚老大门上,被称为太湖佳绝处牌坊。”从沙老的这段文字看,李可染书写的“太湖佳绝处”匾额挂了两年多即被替换,说明当初这个匾额就是过渡的。老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见“可染”的落款。1981年至今,这个门口悬挂的是集郭沫若手迹而成的“太湖佳绝处”匾额。

  此外,关于“太湖佳绝处”门楼的建造时间,各种图书上有1931或者1935年建造的两种说法。杨瀚西自撰之《横云景物志》中对此楼并无记载,看来建于1931年的说法亦不可信。(曹风增 文)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编:博杰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