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文化地理 > 正文

乘车进城记

文章来源:江南晚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3-11-02 15:38:37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欢迎您! 

☆ 新江南网 ☆欢迎您 

  我家住新吴区鸿山街道后宅老镇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们当地还属于原无锡县管辖,那时没有私家车,后宅这样的农村地区客运车辆稀缺,公交车线路少班次更少,农村地区百姓出行极为不便。因此,彼时大家出行的首选,都是搭乘私人承包运营的中小型巴士,简称小中巴。

  那时停靠小中巴的后宅客运站,和我家就隔着一个路口。小中巴运营时间为每天7:00至17:00,上午大约15分钟一班,下午大约30分钟一班。小中巴都由当地百姓私人承包,自负盈亏,每车配司机和售票员各一人,多为夫妻档。小中巴的车身刷上了统一的红色标识,一辆小中巴车厢内左侧为双人座,右侧为单人座,最后一排则为四人座,售票员座位一般设在车身右侧中部车门旁,含驾驶座共有6排20个座位。但司机和售票员为了多赚些钱,总是想方设法多载一些乘客,超载拉客几乎是家常便饭。那时候小中巴进城,统一都走老312国道,从后宅镇客运站出发,实行成人6元一票制,1米以下儿童免票,中途基本没有停靠站。沿途经过硕放镇、新安镇、旺庄镇、坊前镇,经过上马墩走人民东路进入市区,终点站统一为兴源北路与高墩桥交界处的无锡火车站南广场东侧停车场(现今盐务大厦附近)。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父亲在乡镇企业开大货车跑运输,他每月微薄的工资是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加上我当时体弱多病需频繁住院治疗,医疗费用支出巨大,所以家庭经济比较拮据。母亲为了贴补家用,就开始干起了贩售水果和代加工劳保手套的营生,所以一年四季无论刮风下雨,每周都会在固定时间带着我搭乘小中巴进城,去胜利门老红梅市场和南禅寺的朝阳农贸市场进货。

  这一年四季搭乘小中巴进城的日子里,我和母亲最怕的就是夏季三伏天。由于那时的小中巴车型老旧,车内没有安装空调,仅在司机驾驶座前方安装有一台小型风扇,吹出的风也都带着热气。高温季节下,车上人多拥挤,被毒辣的阳光曝晒得发烫的铁皮车厢内,空气闷热而浑浊,坐在里头就跟蒸桑拿差不多。我和母亲上午进城的时候因为后宅客运站是始发站,只要早一些赶到客运站,总能坐到左侧靠窗口的双人座位置,靠着小中巴行驶中带来的自然风,还能稍微凉快一点;可如果是下午返程,由于返程班次减少,小中巴基本都是超载运营,往往只能分到一个右侧靠窗的单人座,年幼的我只能坐在母亲的腿上。

  上世纪九十年代城镇化率不高,老312国道在硕放机场与上马墩之间路段,沿途道路两侧大多是远离村庄的农田,当时尚未经过快速化改造,只铺着碎石和柏油,路况堪忧;再加上当时路网建设不发达,老312国道是无锡联通苏州的交通大动脉,南来北往的车辆只能选择走这一条主干道,车辆拥堵严重,颠簸的道路和缓慢的车速,使得单程走完需要接近两个小时。每次一趟车乘坐下来,我都只觉得头晕眼胀,恶心欲吐,一路上总不停开口询问母亲“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到家呀”。母亲总是一手怀抱着我,一手拿起记账的笔记本给我扇风驱热,耐心地劝慰我“快了快了,再过两个路口就到了”。到站下得车来,母亲顾不上舟车劳顿,还要背着我,双手再各提一袋棉纱布或两大箱子水果步行回家去,坐了一天车下来身子骨都快累散架了。

  今年国庆假期最后一天,应朋友之邀进城小聚,我本可乘小车前往,但最终还是选择低碳出行,三十年后的今天,小中巴早已成为一个历史名词而被地铁和新能源公交所取代,2020年10月通车运营的地铁3号线如今成了我的出行首选。我在硕放机场站刷卡进站乘车,地铁3号线车辆外形流畅,以天空蓝为主色调,坐在车厢里,感觉地铁运行时噪音和车厢抖动都较小;由于车内开着智能送风系统,可以通过空气弹簧的变动来感知列车内乘客的数量,适时调整空调的送风量,所以车厢里一直保持着舒适的温度,一点不感觉闷热;地铁3号线的车次也很多,发车最快间隔约为5分30秒,这种快捷、便利、环保、经济的现代绿色低碳出行方式,大大提升了沿线城市边远地区居民的出行便利性。坐在宽敞明亮的地铁车厢里,感受着无锡市三十年来公共交通不断优化升级带来的出行便利,自己年幼时跟着母亲坐小中巴出行的曲折经历,又再一次浮现在了我的眼前,两相对比,令我感慨不已。(徐晨达)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编:博杰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