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文化地理 > 正文

南腔北调粽叶香

文章来源:江南晚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3-06-21 09:58:51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欢迎您! 

☆ 新江南网 ☆欢迎您 

  | 汤蕴瑾 文 |

  世上没有哪片叶子叫粽叶,每一片叶子都有成为粽叶的可能。

  粽子有粽子的外衣,叶子有叶子的内心。天南地北的百姓,自会从大自然捕到最合适的粽叶。自从粽子成为端午节的固定食物,粽叶就南腔北调起来,有来自田野,有来自溪河,有来自山林,不同叶子,不同地域,不同形态,不同气味,只要它们包扎成粽子,它们就有了一个共同、具有仪式感的名字——粽叶。

  芦苇叶。芦苇伫在水边,长袖当歌,随风起舞。长而宽的叶子就是水袖,就是歌谣。芦苇叶尾巴很长,叶身柔韧,带着芦苇的清香一直钻到粽肉里。北方的百姓经常能看到芦苇成群结队,成为浩大的芦苇荡,芦苇叶顺理成章成为粽子的理想外衣。这样的粽叶大众、朴实,是大多数百姓的首选。

  箬竹叶。竹类中的矮个子,竹叶中的大块头。“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箬竹和渔夫一样悠闲自在,在溪流边自得清风。箬竹知道自己的基因缺陷,于是不再往上生长,专走宽袍阔袖的“老钱风”,宽宽的叶子别说超过其他竹子的几十倍,连芦苇叶也望尘莫及,这使它看起来不那么像竹叶子。可它就是一片宅心宽厚的竹叶子。箬竹没有其他竹子挺拔高耸的身躯,就在叶子上做锦绣文章,成为粽叶无疑是名满天下的另一条路径。箬竹叶也很常见,比之芦苇叶,颇有些高冷的气韵。

  南箬叶,北芦苇,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滋味。

  都是来自水的滋味。

  那么山区呢,山区的粽叶就更厉害了。

  笋壳。谁说粽叶一定要叶子呢,壳算不算?笋壳说,粽叶要的清香、柔韧,我都有,关键我更好看,豹纹的,自带山野的属性。四川、贵州山区的百姓就喜欢笋壳包粽子。比之芦苇叶、箬竹叶,笋壳更柔韧,更结实,山里的百姓用惯了扎实的物件,那种吹弹可破的叶子才看不上眼,山里人皮实、粗犷的性情和笋壳气质不谋而合。其实也不用到四川、贵州,江南宜兴,西南隅山区的百姓同样具有慧眼识叶的眼光,山上捡来的笋壳,洗净、晾干,既可以当粽子皮,撕成条索,还可以做包扎的粽子绳。这样的粽子地道,原生态,野性,像只山林的小豹子。

  玉米壳。既然笋壳可以,那玉米壳可不可以?如果说笋壳是野性的代表,那么玉米壳就是温柔的小妹。成熟玉米棒子的外壳,肤白貌美,光洁轻盈。可以解锁各种新式包扎,譬如奶糖式,两头扎紧;譬如串串式,中间一段一段扎紧。玉米壳包的粽子,小孩子最喜欢了,看上去奶乎奶乎,而且还自带玉米清香。

  越往南走,叶子就越大,粽叶入乡随俗,跟着越走越大。小有小的精巧,大有大的实在。

  广东广西的百姓就喜欢用芭蕉叶包粽子。芭蕉说,“别以为我待在墙角仅仅是用来听雨的,那是雅的事,俗事我更会,包个粽子不算啥。”而我在想,在某个下雨的端午,找一处庭院,一边剥芭蕉粽子,一边听雨打芭蕉,算是雅事还是俗事?哪管雅事俗事,这不就是两广百姓的日常吗。

  芦苇叶,箬竹叶,笋壳,玉米壳,芭蕉叶……还有许多南腔北调的粽子叶。

  没有哪种食物像粽子一样,集结了天南地北的各种叶子,只为成全一只像样的粽子。粽子风貌各有不同,却共有着安康、祈福的百姓期盼。不管什么叶子包裹的粽子,每一片叶子里,蕴藏的都是老百姓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生活智慧,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代代传承。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编:博杰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