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文化地理 > 正文

用时代语言讲好无锡国专故事

文章来源:无锡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3-10-13 16:39:40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欢迎您! 

☆ 新江南网 ☆欢迎您 

  学前街38号无锡县学旧址,已经复建成的无锡国专纪念馆,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的关注。进入馆中,仿佛能聆听到当年唐文治先生带着学生们诵读唐调的朗朗之声,音韵婉转。

  无锡国专诞生于新旧文化思潮激荡的年代,始终以“振兴国学,修道立教”为己任,担负起存续中华文脉的使命。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更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承担起新的历史和文化使命。近日,在无锡市国专历史研究会成立一周年之际,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召开研讨会,阐述国专办学始末,深挖国专教育理念,探讨如何运用时代语言、更多手段讲好国专故事,传承好国专精神,从而科学认识无锡国专的时代价值,进一步擦亮无锡国专这张城市名片,为城市发展赋能。

  开拓传播方式 擦亮国专名片

  无锡国专是由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唐文治先生创办的国学高等学校,是我国20世纪上半叶培养国学精英的摇篮。从1920年至1950年,无锡国专独立办学30年,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国学人才,形成了独特的办学模式和文化现象,曾被誉为“北有清华国学院,南有无锡国专”。“对无锡国专文化的传播,要有更广阔的视野,要结合国专创办时的时代背景来考量。”无锡市国专历史研究会会长严克勤认为,民国时期,上海开埠对无锡产生了深远影响,彼时,各种思潮在无锡汇聚,无锡也形成了开放包容的城市个性,这些都是国专诞生在无锡的背景,也可以成为当时中国多元文化繁荣发展的缩影。

  因此,要讲好国专故事,应注重时代因素。无锡市国专历史研究会名誉副会长汤可可和特聘副会长刘桂秋也提出,无锡国专的诞生,有时代的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其离不开近代无锡发达的民族工商业和蓬勃发展的教育事业,特别是无锡乡绅和实业家对教育事业的热心与支持。这些,都是这个特殊的文化精神地标在无锡出现的原因,也是在讲述无锡国专故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时至今日,如何把无锡国专的故事讲得通俗,让大众可接受?无锡市国专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徐忠宪认为,重点要讲好唐文治这一无锡国专“灵魂人物”的故事。研究会特聘副会长陆阳也提出,讲无锡国专的故事,要从人物入手,比如钱穆,其总结的无锡国专办学宗旨“以救正人心,复兴中国文化,发扬民族精神为本”,影响深远。刘桂秋也表示,需要从更细颗粒度的故事入手,比如无锡国专一年一度的“盛会”——用于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的作文习作和“国文大会”。

  事实上,无锡除了建成开放国专纪念馆,还在筹拍国专纪录片、组织寻访之旅,不断探索国专文化传播的新方式。抗战时期,无锡国专曾迁至长沙、桂林、上海等地办学,促进了当地教育的发展,传播了国学。就在今年8月,梁溪区委宣传部、无锡市国专历史研究会、无锡日报报业集团组织了“国专精神广西行——重走无锡国专西迁之路”活动。一路上,考察学习团回顾了无锡国专西迁的艰苦历程,走访了历史遗迹、学校旧址,诵读了国专教师的诗句,深切感受到无锡国专西迁的困境以及师生共同坚守的决心,收获满满,堪称一场国专精神深度研学之旅。

  加强学术研究 深挖国专宝库

  无锡国专固守国文教育,虽只有短短30年历史,却培育了王蘧常、唐兰、吴其昌、钱仲联、冯其庸等众多国学大师。在无锡市国专历史研究会名誉副会长蔡家彬看来,要讲好国专故事,就要回答好何谓“国学”,剖析无锡国专对中华文脉和道脉的传承。这就需要人们加强对国专的学术研究,深挖国专这座文化宝库,更好地赓续文脉。今年6月,无锡学院与无锡市国专历史研究会举行了共建无锡国专研究中心签约仪式。高校力量和社会力量联合,进一步推动国学研究发展,为无锡国专的研究指明了发展方向,也给双方带来了宏阔的发展前景。双方致力于在传统国学经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西文化对比研究等学术领域开展相关教学、科研、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推动传统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助力无锡高等教育的发展。

  在中国教育史上,无锡国专拥有特殊的地位,30年里,共走出2000多名学子,他们散布于大江南北,活跃于经济文教等各个领域,汇聚起人才菁英的星辰大海。其教育的成功,证明了中国书院传统与近代西学结合的可行性,研究者通常称之为转型的成功。1950年,无锡国专并入苏南文化教育学院(该学院后来与东吴大学、江南大学数理专业合并成立苏南师范学院,1982年改名苏州大学),在学术史上具有特别的意义。专家学者们提到,无锡国专在办学中注重和强调励学必先敦品,学行合一;倡导读原著、读元典,衍生出带有个人风格印记的唐调“读文法”;顺应时代潮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实践和自我组织管理能力,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而这些办学方法、教育理念,对于当代的教育事业也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无锡国专固守国文教育,虽只有短短30年历史,却培育了王蘧常、唐兰、吴其昌、钱仲联、冯其庸等众多国学大师。在无锡市国专历史研究会名誉副会长蔡家彬看来,要讲好国专故事,就要回答好何谓“国学”,剖析无锡国专对中华文脉和道脉的传承。这就需要人们加强对国专的学术研究,深挖国专这座文化宝库,更好地赓续文脉。今年6月,无锡学院与无锡市国专历史研究会举行了共建无锡国专研究中心签约仪式。高校力量和社会力量联合,进一步推动国学研究发展,为无锡国专的研究指明了发展方向,也给双方带来了宏阔的发展前景。双方致力于在传统国学经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西文化对比研究等学术领域开展相关教学、科研、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推动传统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助力无锡高等教育的发展。

  在中国教育史上,无锡国专拥有特殊的地位,30年里,共走出2000多名学子,他们散布于大江南北,活跃于经济文教等各个领域,汇聚起人才菁英的星辰大海。其教育的成功,证明了中国书院传统与近代西学结合的可行性,研究者通常称之为转型的成功。1950年,无锡国专并入苏南文化教育学院(该学院后来与东吴大学、江南大学数理专业合并成立苏南师范学院,1982年改名苏州大学),在学术史上具有特别的意义。专家学者们提到,无锡国专在办学中注重和强调励学必先敦品,学行合一;倡导读原著、读元典,衍生出带有个人风格印记的唐调“读文法”;顺应时代潮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实践和自我组织管理能力,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而这些办学方法、教育理念,对于当代的教育事业也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用好文化载体 传扬国专精神

  位于梁溪区学前街38号的无锡国专纪念馆,已经成为传扬无锡国专精神的胜地,吸引着市民游客,尤其是师生前来参观学习。人们在此了解国专的办学特色,学习坚守民族文化自信、坚守国学教育、敦品砺节、学行合一的国专精神。了解国专办学中“对学生相见以诚”“对学生要如保赤子”“对学生要如植佳木,修枝成材”等优良传统。在一场场沉浸式参观学习中,教师们发现,国专精神与师德师风教育高度契合,国专精神能够成为教师发展的动力源泉。正如当代著名学人陈平原所说,在无锡国专办学过程的背后,“牵涉到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及教育精神的延续,值得认真研究”。

  无锡国专的办学宗旨是“以救正人心,复兴中国文化,发扬民族精神为本”,作为一所授受“国学”的专门学校,无论是讲学的大儒,还是莘莘学子,都以“继绝学”自命。唐文治先生创办无锡国专,在顺从世界潮流、与现代教育体制接轨的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中国传统书院的精神。

  在创办无锡国专之前,唐文治就认同“今日之世界,皆本于学战”的观点,面对民族危亡,唐文治提出“人才者,国家之命根也;学堂者,又人才之命根也”。本着为国育才的理念,唐文治弃政从教,弃科技教育从国学教育,弃官办的“重点高校”而办私立的无锡国专,为“发扬我国固有之文化,树植学术特立之风声”,“使中华文化的命脉不至于灭裂断绝”而不懈努力。刘桂秋在即将发行的新书《无锡国专人物丛谈》中提及,在国学大师钱基博看来,所谓“国学”,并不仅仅是文章经术之学,更应该以之“牖启国性之自觉”。而以唐文治为首的国专师生八年间“戎马转徙,未尝一日废弦诵;艰苦同尝,而无一人出怨言”,正是这种“国性之自觉”的最好体现。只要这种“国性之自觉”不灭,则我民族不灭,我民族之文化亦不灭。这不仅可以看作是钱基博对唐文治带领下的无锡国专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迁徙流离、苦难备尝而坚韧卓绝、弦诵不废精神的一种高度评价,也可以看作是对无锡国专坚持办学三十年所体现的价值意义的一个总结。

  振国学于衰微,挽斯文于不坠。无锡国专给历史留下的不仅仅是众多大师名家,更是传承民族文脉的启示与感召。(张月、韩玲 文/钦嫣 摄)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编:博杰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