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文化地理 > 正文

紫砂传承发展与乡村振兴

文章来源:江南晚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3-06-21 09:58:51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欢迎您! 

☆ 新江南网 ☆欢迎您 

  宜兴紫砂7300多年制陶史,淬铸而大成于明中晚期,原本就从乡间走来,明、清、民国时代的制壶大家,无一不是农家子弟,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才由政府召集散落在乡村的制壶人,成立了紫砂合作社,继而成立紫砂工艺厂。

  在那个年代时而因工厂任务足量会下发一些紫砂产品到乡下加工,因为上世纪60年代曾有一批紫砂厂下放人员,他们十分愿意增加一些收入,当时称之为乡坯。到了80年代初,社队紫砂企业应运而生,二、三、四、五厂瞬间崛起,仿佛又让宜兴紫砂回归乡间,忙时务农、闲时做壶,一部分农民找到另一只饭碗头。特别是当时的周墅紫砂工艺厂,即后来的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二厂,迅速发展,成为江苏省乡镇企业的排头兵,还分别在西望村、双桥村投资建了分厂,让那里的农民就近上班,这为今日农村紫砂传承发展打下了人才成长的基础,也为振兴丁蜀的部分村经济作出了较大贡献。从2010年前统计的数据看,当时的农村家庭紫砂作坊已达1.1万户。

  从现在的丁蜀镇西望村、紫砂村、双桥村、洋渚村、蜀山村、任墅村等紫砂生产专业村的情况看,六个紫砂专业村共有10233户,其中有6112户在从事紫砂生产经营,占总户数的59.80%,六个村共有村民26288人,其中有13771人在从事紫砂生产,占总人口的52.38%。从收入情况来看,以西望村为例,2021年收入5—10万元的385人,10—20万元的1460人,20万元以上的585人,人人住楼房,家家有汽车,有的甚至有几辆,户户有存款,这就是紫砂传承在振兴乡村中所带来的物质文明。

  紫砂传承发展在振兴乡村经济的实践,是基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宜兴陶瓷组织和发展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组织实施的。

  进入二十一世纪,宜兴的陶瓷经济从国有资本序列中彻底退出,全面民营化。加上本身紫砂行业的传承适合手工家庭作坊形式,陶瓷经济全面散落于丁蜀镇周边乡村。面对松散的传承,作为行业组织,如何组织乡村富余人员有序进行传承,如何通过行业自身发展的规律来规范传承行为,如何通过传承队伍和传承效益的扩大来反哺乡村经济和乡村建设,这是多年来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一直思考并付之于工作实践的课题。

  实践之一:增强发展动力,培育乡村陶艺人才。

  人才是行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亦是紫砂传承的主要元素。长期以来,乡村紫砂从业人员技艺技术层面较底,缺乏领军人物。因此,在实践之初,把培育紫砂传承从业人员,提高其综合素质作为重点来抓。一方面,把乡村从业人员纳入陶瓷专业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的范围之内,通过多项艺术讲座和传统紫砂制作技艺、陶刻、装饰等系列培训和比赛,提高技艺人员的水平,受益人员达数千人,其中乡村人员占65%以上,受训人员形成辐射之势,不断壮大了乡村紫砂从业人员的队伍,提升了他们的专业水平。自2017年参加首届中国江苏人才技艺技能大赛后,范泽锋、于洪霞、范小君连袂获三届冠军,进一步增强了乡村技艺队员的凝聚力,先后出现了范伟群、顾美群、史小明、范泽锋、喻小芳、范友良等一批中青年领军人物,带动了一批高水平紫砂传承人员的成长。同时,先后举办六届“十佳优秀青年陶艺家”评选活动,确保了紫砂技艺传承不断代,保持传承动力。至2022年底,仅六个专业村紫砂从业人员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达2021人。并涌现了一批省、市、县“非遗”传承人代表。

  实践之二:增强发展活力,发挥陶艺组织作用。

  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成立以来,先后成立了紫砂分会、陶刻分会、原料分会等分支机构,通过细化分工、精准贴近行业服务,展开多项专题活动,增强活力。如紫砂分会与西望村范家壶庄合作,举办紫砂诗词大赛,一诗一壶,制壶陶刻合作,环环紧扣的活动,新颖别致,生动活泼,在业内和业外均产生了巨大影响。去年10月份,协会和蜀山村专业合作共同举办由省人社厅批准同意的“蜀山杯”制壶大赛,并组织洋渚紫砂合作去济南办展和西望紫砂合作去东莞办展。在近十年来的实践中,协会积极引导志趣相投、年龄相仿的青年陶艺家,组织不同类型陶艺团体,以增强紫砂传承中的活跃细胞,许多乡村陶艺青年先后自觉参与或组织了“紫砂九隽”“宜窑逸色”“乐乐陶社”等松散型组织,三十位陶艺家组成的“乐乐陶社”经常展开陶艺活动,其乐融融;“紫砂九隽”“宜窑逸色”组织赴京、沪等大城市进行巡回展出,充分展示宜兴紫砂之风采。“紫砂九隽”还组织“九隽讲堂”,至今已办12讲,国内文化界多位大咖登堂讲授,受众一万多人次。“九隽讲堂”2021年获中共宜兴市委颁发的“十佳社会公益品牌”。

  实践之三:增强发展合力,建立村级合作社组织。

  紫砂的传承毕竟是以手工作坊形式而进行,其结构松散,难以形成合力,在实践中,协会依靠镇村等力量,注重整合相关的组织形式,实现紫砂信息系统和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首先建设陶协网站,适时向社会公布陶艺人员、陶艺作品、陶艺活动等诸多方面的信息,使乡村陶艺人员获得信息而加以利用。其次,先后在西望、洋诸、双桥、紫砂、任墅等村以合作社的形式组织各村的紫砂从业人员,逐步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紫砂的传承,找到了组织的依靠,获得了更多的资源,进入了更宽广的平台,得到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积极发挥相关院校、大师工作室的作用。由紫砂艺人自发组织、自筹资金、自主开展的“振兴乡村经济(紫砂)导师团”公益项目,由多名国大师、省大师及一批技术能手组成的公益团队下沉乡村,对丁蜀镇周边的广大乡村艺人从文化理论、技能实践、创新实践、线上销售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项目开展两年以来,已有89万人次线上线下参与交流学习(有后台数据),多名学员在全国陶瓷技能比赛中获奖,近千人参与以庆祝建党百年为主题的《陶润乡风·礼敬百年》创新大赛,获奖作品在吴冠中艺术馆、南京博览中心等地进行巡展,也将应邀参加2023西部博览会。公益项目获《人民日报》《学习强国》江苏平台多次报道。

  实践之四:增强发展定力,推进乡村陶艺守正创新。

  紫砂在乡村平凡的土地上,产生出神奇的力量,这就是紫砂的魔力。大浦村残疾妇女夏淑君因从业紫砂,作品屡获好评而成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市政协委员。汤渡村唐黎萍因“诚信经营而出名的紫砂艺人”的事迹荣登2019年中国好人榜。双桥村部分紫砂艺人慷慨解囊,自发成立扶贫解困组织,每年春节由村里提供贫困户名单,由紫砂艺人登门慰问发放解困金。多年来,协会根据宜兴市委、市政府关于高质量发展紫砂的要求,长期展开行业自律活动,适时推出“德艺双馨”老艺人,影响一大批陶艺从业人员。中国陶都陶瓷城常年展开评选“文明城市经营户”“共产党员示范岗”等活动,多家经营户获得国家、省、市级市场管理部门的表彰。经常性地组织慈善捐款活动,广大乡村陶艺工作者积极带头,踊跃参加,如顾美群、唐黎萍都是经常性公益捐赠的践行者。

  二十年来,推进宜兴紫砂传承发展在振兴乡村经济的实践,出现了四个可喜的局面。

  一是富裕了一方百姓。大量的乡村富余人员得到了就业,这对乡村居民富裕、乡村社会稳定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6个紫砂专业村的医保、农保、底保全面到位,高龄老人享受养老金和老年金。从就业人员家庭结构看,宜兴本地家庭3926户,外来家庭2186户,从现代经济学角度分析,紫砂给本地带来了经济繁荣,同时,大量的外来人员安居乐业,促进了城乡的发展。

  二是搞活了村级经济。特别是主要紫砂专业村因紫砂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许多先富起来的紫砂从业人员带头修桥铺路,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近年来,仅六个紫砂专业村建设美丽乡村投入9200万元,村村实现了道路黑色、路边绿色,文娱活动场所多处配备,大大提高了乡村环境品位和服务功能。村级经济实力壮大,如西望村集体净资产3500多万元,年完成社会总产值12.8亿元,工业应税销售6.5亿元,村集体净收入500多万元,村民平均收入10万元。

  三是使村民的精神得到了升华,表现在文明程度的提高,家家捶泥,户户弄陶,道清水明,鸟语花香,陶情适性,特别是和谐家庭、和谐村组的创建,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乡村社会风貌。西望等村先后获得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文明村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四是提高了乡村文化自信。乡村紫砂从业者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达数百人,国展、省展屡获大奖,名品名作走向全国各大城市,有的甚至被聘为大专院校客座教授。乡村艺人赴京故宫办个展已成旧闻。

  乡村因紫砂传承的实践总体来看是成功的,但展望未来,仍有较大的发展提升空间,作为政府来说,要抓紧原料开采保供,要加强市场经营的监管,培养线上销售的专业人才,以适应新的经营模式来拓展市场。作为行业协会,仍会一如既往地抓好手工艺人才培养,紫砂文化弘扬,以节庆会展推动行业振兴。尤其是现有的六个紫砂专业村,要认真总结宜兴紫砂传承发展而为本村带来的可喜变化,扬长避短,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在宜兴紫砂未来的传承发展中,乡村大有希望,前景一片光明。

  宜兴紫砂传承发展在振兴乡村经济之实践,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行业协会的继续推动、村支部村委会的精心组织实施。这种实践,没有模式,是一种新的尝试,还有许多方面值得研究和探索,以求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编:博杰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