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让世界读懂西湖——地方志助力西湖申遗成功

文章来源:方志浙江
字体:
发布时间:2024-01-13 10:37:42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欢迎您! 

☆ 新江南网 ☆欢迎您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城市中心区以西地带,分布范围3322.88公顷。西湖以秀丽的湖光山色、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丰富的文化史迹闻名世界,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杰出精神栖居功能的“文化名湖”之一,也是享誉中外的“人间天堂”。

西湖申遗的历程可以说是“十年磨一剑”。1999年,西湖申遗工作正式启动。2000年初,杭州市政府把西湖申遗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把这项工作作为全市的重点工作来抓,严格对照世界遗产标准,扎实打磨申遗文本,朝着申遗成功的目标稳步前进。在此过程中,地方志文献对于西湖申遗文本编制工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西湖申遗文本编制过程中,杭州市组织专家学者全方位开展西湖研究,为收集西湖的“生命信息”、破译西湖的“遗传密码”搜集资料、反复调研和论证,编纂完成了以《西湖文献集成》(30册)为核心的系列“西湖全书”,字数约3100万字,为西湖世界遗产价值的提炼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不乏历代编纂的地方志佳作,如:南宋潜说友撰《咸淳临安志》、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及《志余》、清李卫编修《西湖志》、清梁诗正等辑《西湖志纂》等。通过对这些地方志文献的梳理、考证,专家学者们发现其中除了有关西湖形成、演变、发展的文献记载,还有大量历代西湖图、西湖书画、西湖诗词楹联等,为申遗文本中有关西湖自然山水、城湖空间特征、西湖景观格局、西湖十景、西湖文化史迹、西湖特色植物等六大要素的阐述提供了权威、可靠的史料依据和印证材料。

南宋《咸淳临安志》载:“西湖在郡西,旧名钱塘湖,源出于武林泉周围三十里。自唐及国朝,号游观胜地,中兴以来衣冠之集,舟车之舍,民物阜蕃,宫室巨丽,尤非昔比。”《咸淳临安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西湖的方位、名称、源头、地位以及当时西湖周边的交通、经济、建筑等城市景象作了生动形象的描摹,展现了一幅南宋时期杭州西湖的繁华景象。

南宋《咸淳临安志》中的《西湖图》

清《西湖志纂》卷一《名胜·西湖全图》载: “(西湖)风景天成,形胜地设,其间名贤肇迹之处,仙佛之宫,高隐之庐,与夫忠孝节烈,凡功德之在人者,俎豆荐馨之宇,远近相属,楼台错峙,亭馆衔接,金碧辉映于水光山色间。”展示了西湖悠久的历史、秀丽的风貌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李卫编修《西湖志》中的《西湖全图》

苏东坡将西湖比成西子,“西子湖”为后人熟知。也有诗人将西湖比作天上的明月,称西湖为“明月湖”。《西湖志纂》卷一二《艺文(诗词)》辑清周起渭《西湖夜泛》诗:“天边明月光难并,人世西湖景不同。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是广寒宫。”无独有偶,清李卫编修《西湖志》卷三,对“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景观特征做了提炼:“湖际秋而益澄,月至秋而逾洁,合水月以观,而全湖之精神始出也。”以四季中最为平静清澄的秋季湖水、最为洁净无暇的秋夜明月景观为代表,象征追求人格高洁的审美精神。

清梁诗正等辑《西湖志纂》中的《平湖秋月》图

历代志书就是这样以丰富的资料、精准的记录为我们申遗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过多达数十次的修改、补充和完善,“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申遗文本最终于2010年初完成中英文定稿,如期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初审。西湖申遗文本提供的权威、系统、详实的史料依据,让世界遗产专家看到了一个多维、立体的“东方文化名湖”,使他们读懂了我们所阐述的西湖文化景观独具的突出普遍价值(OUV)及其真实性、完整性。文本很快通过初审,并获得高度评价。

2011年6月24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41处世界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是文化景观的一个杰出典范,它极为清晰地展现了中国景观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园林设计影响深远,时至今日,其核心要素仍然能够激发人们“寄托山水”的情怀。在景观营造的文化传统中,西湖是对“天人合一”这一理想境界的最佳阐释。

涌金广场的世界遗产标志 (杭州市雕塑院)

2021年1月出版的《浙江通志·西湖专志》,特设《专记: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始末》,详细记载西湖发展史上值得铭记的这一重要事件,《西湖专志》更让读者可以充分了解西湖这个“十多个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精英的精神家园,是中国各阶层人们世代向往的人间天堂,是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文化名湖”的前世今生。

作者单位:《浙江通志·西湖专志》编辑部

▼延伸阅读▼

“方志为用”传统方志在多元传播中走进杭州市民日常生活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编:博杰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