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文化地理 > 正文

无锡东乡金更上的堂名“秃头万和堂”

文章来源:无锡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3-08-06 15:44:10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欢迎您! 

☆ 新江南网 ☆欢迎您 

  堂名,是旧时以坐唱昆曲、演奏吹打乐,为民间喜寿庆典提供音乐服务的经营性班社。《中国昆剧大辞典》中,记录了三十多家苏南的昆曲堂名班子,其中属于无锡的只有鸿声七房桥村“丁家班”。其实,在无锡,特别是东乡一带,这种民间的音乐形式曾经也相当活跃,主要分布在甘露、荡口、鸿声、后宅、东亭一带,即古梅里区域,其中以万和堂、南万和堂、北万和堂最为有名。

  无锡乡间的昆曲吹打,除了堂名还有其他称呼。靠近无锡城的东亭一带,称为“雅集”;鸿声七房桥村丁家里的称为“乐户”(钱穆先生在《八十忆双亲》中提到);后宅唐明村的则叫作“唐明”。不过,所有昆曲及吹打音乐活动在1955年左右已经衰微,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就绝迹了。杨荫浏、曹安和先生1957年出版的《苏南吹打曲》总论中提道:“日本侵占时期,无锡农村受到惨重的破坏……南、北万和堂的艺人,也早已凑不拢了。”

  前些年我曾去过东亭龙潭庵、七房桥村丁家里和后宅唐明村,东亭的雅集早已消失;丁家里的乐户在新中国成立初还有活动,前几年音乐艺人相继去世,后人也没能保存实物资料;唐明村周荣楚先生组织人手恢复了音乐活动,但据称祖上留下的箱担曲谱等遗物,被苏州有关方面来调查时征集去了,现在他们所用的曲谱乐器都是现代的。

  最近却有个令人惊喜的发现,无锡荡口有个村落叫金更上,过去是个堂名村,而且他们的班社名号就叫万和堂,如今还有传人在世,并且保存有万和堂的遗物。今年6月5日、7日和7月10日,我三次前往金更上进行采访调查。

  金更上是个自然村,位于鹅真荡西北五六公里处。6月5日我第一次前往,驾车直接开到村口。有村民在村口聊着天,听说找金冬宝家,就指给我看:“金更上10号,就是他家。金冬宝去世了,他儿子都搬走了,没人住。”又听说是采访堂名的事儿,村民们都来了兴致,七嘴八舌地告诉我,过去村里家家都做堂名,都是金义昌、金冬宝父子教出来的,“俚笃是先生”。当年的堂名成员现在还有两位:89岁的金金福和81岁的金雪元。通过入户调查,我大致了解了金更上堂名村的历史和现状。

  现在能追溯到姓名的金更上万和堂成员中,最早的、比较有名的是三位:金义昌、金荣昌、钱文兴。金义昌和金荣昌是亲兄弟;钱文兴与金义昌是郎舅关系(金义昌娶了钱文兴的姐妹)。金义昌擅鼓,是授曲先生、万和堂堂主;金荣昌擅唱小生、小旦;钱文兴中气足,擅吹长召军,“好吹七十二个啊答答”。他们的活跃时期当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金义昌去世后,由其长子金冬宝继为堂主。金冬宝擅鼓,亦为授曲先生。金冬宝生两子,长子金雪元,次子金锡坤。金雪元刚断奶,就被抱着参加“待诏”,祖父坐在鼓位上,他就坐在祖父旁边的箱担盖子上。七岁开始正式学曲,按父亲要求,每天早晨先写三页字,然后拍曲。金雪元十二岁之前,已经学会了全部“待诏”技能,常唱的吉利戏都会唱,常奏的十番锣鼓曲谱也已背得烂熟。

  金更上万和堂又被四乡八里称为“秃头万和堂”,因为同时有从万和堂派生出来的南万和堂、北万和堂等,秃头万和堂被认为正宗,业务分布较广,东到常熟,南到苏州,西到无锡,方圆三四十里都有他们的“主客”。据说,常熟城里只认金更上的万和堂,戏最多、最有名。他们的报酬叫“寸礼铜钿”,简称“寸钿”,有合理的分配制度:门图一份,提供箱担的一份,其余参加乐手每人一份。所谓门图,即承包某村某巷所有人家仪式音乐需求的人。这一身份往往是用钱买来的,还可以转让。

  万和堂的昆曲戏到1954年左右就不能再唱了,但农村对仪式音乐的需求还存在着,金冬宝就将万和堂改为新万和堂音乐社,改唱锡滩苏滩。音乐社维持到1960年,之后就彻底歇业了。

  今年81岁的金雪元做过生产队长、大队书记、种猪场书记,退休前是荡口镇多服公司经理,退休后经商二十年,不唱昆曲已经六十多年,他的儿子金伯明和他住在一起,从来没有听过老爷子唱昆曲。当我要求金雪元老书记唱一段时,他稍想了想,说:“那我唱《天官赐福》吧!”一段《喜迁莺》像一股清泉从他心里、口中流淌出来,没打一个咯噔,还接下了念白,唱念俱是老派,发的北字音,注重反切归韵。他看我兴趣盎然,又一边用手掌在膝盖上拍,一边给我念“七扑七扑七扑丈丈令丈一各丈”的锣鼓经。我听得开心,老人念得高兴,金伯明在旁边笑着说:“我也是第一次听他唱。”

  新中国成立时,金冬宝家还有三副堂名箱担,箱担是放乐器等“待诏”用品的,长的放笙箫胡琴等,方的放锣鼓家什。后来有两副较破旧的被损毁,一副稍新一点的得以保留。金雪元说,这可能是苏南地区目前仅存的堂名箱担了。

  6月7日,我们再次来到金更上,看到了万和堂的遗谱、遗器和桌围。金雪元老人打开箱担,拿出一幅大红色绣着福禄寿三官的万和堂桌围、一幅淡银底色绣凤凰牡丹的音乐社桌围。箱子里还有各色乐器,其中一支短箫依旧能吹出很好的音色,一把小笙已经散架,还有单皮鼓和点鼓、唢呐,形制素雅的班鼓架和单皮鼓架,一只点鼓的形制和天韵社的点鼓尺寸十分相近。

  7月10日,我和高峰又专程前往荡西新村金雪元家,统计金氏藏谱。金义昌、金冬宝两代授曲先生,留下了全套《六也曲谱》和145册手抄曲谱,放在一个木制书箱里,被金雪元悉心保存至今。其中有125册昆曲曲谱、4册滩簧曲谱、1册小曲曲谱、2册道曲曲谱、13册十番锣鼓或鼓乐曲谱。每册抄谱封面都写着某人记或某人阅,看上去是手边常用的,很破旧了。经核对,昆曲曲谱中有一折《东窗事犯·变化》,是其他刊本未见的孤本,说明当年万和堂能唱的戏确实是比较多的。

  2010年,金冬宝在金更上10号老屋里去世,享年91岁。村民们告诉我,金冬宝曾交代,那些东西不能弄丢,要传代的。他的子孙们也的确将它们保护得很好,使得我们有眼福,能看到原汤原汁的万和堂堂名家什、曲谱、桌围。

  历史上的昆曲堂名,能够有谱本、乐器等保存到现在,并且还有传人在世的,就全国而言也是极为罕见的。然而,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正濒临消亡,留给我们的抢救时日已不多矣!(陈倩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编:博杰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