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文化地理 > 正文

记忆中的惠巷

文章来源:江南晚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3-06-06 20:00:20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欢迎您! 

☆ 新江南网 ☆欢迎您 

  | 徐荣根 文 |

  去年就听说东林书院旁边的惠巷,从东到西打通了。因儿时在那里生活了十几年,有点印象,也有点怀旧,那天正好路过,进去转转。很可惜,改造后的惠巷同记忆中的惠巷,已面目全非了。除了那两个地理标志的字以外,竟找不到旧痕迹了。

  无锡人恐怕知道惠巷的人并不多,但如果提及前世界乒乓球冠军惠钧,知道的人就多了。不错,惠钧儿时就住在惠巷6号,我等住在8号。6号和8号两大院子中间有一扇可装卸的木门。卸下来时可当简易乒乓球桌面。记忆中,我等大哥哥打球时,惠钧等小弟弟常帮我们捡球,以企“良好表现”来获得上台打球的机会。

  历史往往糊弄人,一本正经“打球”的人,往往没有什么大出息;桌子底下钻进窜出的“捡球”人,却成了世界冠军。

  记忆中的惠巷,其实是一条长不足百米、宽不足3米,东西走向的小弄堂。东邻苏家弄和东林小学,西靠顾家弄,南挨田基浜。惠巷居民以“惠”姓为主。“惠”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04位,是中国较为古老又不常见的姓氏。它的由来,有多达7个版本以上的传说。据儿时听老一辈人所述,太平天国时期,有兄弟两人一起逃亡。一人到了无锡就不走了,另一人继续走到上海,两人相约改姓“惠”。后来无锡惠巷有人曾去上海取证,果真找到惠巷,传说得到印证。

  记忆中的惠巷8号,可能原本是惠姓一大户人家。独门独户,上下两层,中间有个很大的院子;还有一口不知何年代挖的水井。整个造型及结构,有点同薛福成故居和荣德生故居里某幢建筑相似。新中国成立后,8号被改建成十几户外姓人家共住的大杂院。各行各业,各种口音的人都有。教师、职员(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售货员、厨师、工人、个体手工业者(浇汤婆子)、家庭主妇,都有。在我的记忆里,大杂院里,不分职业高低,文化素质,经济条件好坏,大家都十分客气,其乐融融。大人们从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闹得不可开交。即使小孩子们发生争执,甚至打架,大人们也总是训斥自家小孩。

  现在生活富裕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包容、关爱,似乎反倒愈来愈少,为什么呢?

  在我的记忆里,不单单是8号,巷子里的其他居民,特别是大人们,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挺忙的。整个巷子,很少见到游手而闲、不务正业之大人。大人们那种安分守己、勤奋工作、养家糊口、敬老爱幼的场景,记忆特深。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举家搬离惠巷后,除了穿着刚进厂发的帆布工作服和钢铁工人标配的大头皮鞋,在巷子里转了一圈外,再也沒有回过惠巷。一些同龄或相差无几的老邻居,最近几年断断续续有点联系。那些家长们,除突发疾病故去的,大多属长寿者;子孙后代基本都过得不错。这恐怕同惠巷里那种“和而不同、有容乃大、劳动幸福、尊老爱幼”的民风有关吧。

  老的惠巷,从建筑形态上讲,基本不存在了。但我相信,凡是在那里生活过一段时期的人,对那里的生活形态还是有深刻的印象和记忆的。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编:博杰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