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文化地理 > 正文

无锡惠山祠堂群申遗笔记

文章来源:无锡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2-01-10 17:52:56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欢迎您! 

☆ 新江南网 ☆欢迎您 

  无锡人大多知道惠山古镇,但你可知晓散落其间的祠堂群?你或许到访过一些祠堂,但可知晓祠堂群的规模与历史,背后的故事及其蕴含的文化意义?你肯定知道写“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唐代名相李绅、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评定惠泉为“天下第二泉”的唐代茶圣陆羽、写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周敦颐……但你可知道在惠山寺旁、横直街上有祭祀他们的祠堂?无锡古运河段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重要节点,无锡有鸿山和阖闾城两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有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和惠山老街两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还有众多历史名镇、名村,缺少的是独立的世遗项目。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先生曾连续8年来锡了解历史文化遗产,他动情地说,无锡最有可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是惠山祠堂群。

  2006年,坐落在惠山脚下的华孝子祠等10座祠堂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惠山老街(含祠堂群)被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12年初我市启动惠山祠堂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同年4月惠山祠堂群被省政府批准为江苏省唯一申遗推荐项目,报国家文物局,推进无锡惠山祠堂群申遗被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同年11月惠山祠堂群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至此,惠山祠堂群拿到了申遗的正式入场券。随后市人大常委会作出推进惠山祠堂群申遗的决定。市府在京多次召开惠山祠堂群申遗推进工作会,聘请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陈同滨所长、世遗专家郭旃、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等为惠山祠堂群申遗工作顾问,详细听取专家学者对保护工作的意见。

  我因工作关系曾随国家部委和文保古建学者多次调研惠山古镇,感觉他们对无锡的人文历史、人文景观和古建筑比我这个无锡人还熟稔。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副局长、曾主持北京颐和园成功申遗的高大伟博士对惠山寄畅园及祠堂群情有独钟,数次来锡实地考察。他说,分布在惠山寺、横直街、上河塘与惠山浜的始建于唐代、止于民国,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的118座风格各异、建园独特、借景绝妙的祠堂,总体保护完好,堪称胜迹。这是一座丰富灿烂的文化宝库,更是老祖宗留给无锡子孙后代的丰厚遗产。大家知道北京颐和园的谐趣园是乾隆下令仿无锡寄畅园建造的,其实高博士查阅皇家内府文献发现,颐和园一共有4处仿无锡园林的景观,如瀛台是仿黄埠墩修建的。高博士诙谐地说,颐和园与无锡寄畅园和祠堂群是至亲呀。

  著名古建专家、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王其亨教授说,康乾六次南巡都会留下皇帝南巡图,每一卷长卷甚至卷首必定有巡察惠山寺、祠的画面,究其因,一是无锡祠堂群祭祀的是秉持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符合朝廷及封建统治的理念和准则;其次皇帝亲自到访祠堂甚至为部分祠堂题写匾额,是为了笼络江南文人士大夫,平衡政治势力。无锡在保护祠堂建筑的同时,应该重视历史文图资料的收集整理,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和宝贵的历史信息。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考古学报》与《中国考古年鉴》主编刘庆柱先生认为,中国古代尊崇的“天地君亲师”中,天、地、君、师都有世界文化遗产了(天坛、地坛、故宫、孔庙),唯独“亲”还没有,无锡惠山祠堂群是“亲”字的物化代表,是中国特色宗族和姓氏文化的“活化石”,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挖掘,有利于惠山祠堂群的申遗,有利于人民群众对历史文化的认同。陈同滨教授也认可这些观点。这位主持过我国杭州西湖、丝绸之路等成功申遗的学者,为推动无锡惠山祠堂群申遗,不顾腿疾,考察过惠山间的每座祠堂,积累了许多宝贵资料,并在无锡“梁溪大讲堂”开课《让世界记住无锡——世界文化遗产与惠山祠堂群》,强调要总结、挖掘祠堂群为世界人民所认同的独特普遍价值,进而让世界了解无锡,让无锡走向世界。

  北京学者对惠山祠堂群的钦敬和对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严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原建设部城市规划司副司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王景慧考察王恩绶祠时,详细介绍了该祠1958年时的情景,面阔几间、深度几进、南北进深几步等。我讶异于先生怎会如此熟悉这幢老建筑,原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曾随老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数次来惠山古镇做过古建测绘。他叮嘱尽量要修旧如旧,保持原真性。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城市规划专家郑孝燮先生在与无锡市政府领导讨论城市规划时,曾语重心长地说,无锡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因为拥有千年建城史,有灿若星河的文化名人,还因为有寄畅园、祠堂群、鼋头渚等,这些是无锡的历史文化家底,无锡人民应当世世代代珍惜保护传承下去。

  历史文化的保护永远在路上。文化自信不是一句口号,只有更深入地了解过去,才能更稳实地走好向前的每一步。(叶建兴)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编:博杰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