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斯,长于斯”,故乡给予我们生命,故乡的风俗文化给予我们丰富的营养。回想起来,每个人往往都会留恋童年时代卖货郎那韵味深远的一声吆喝,留恋村间那趣味横生的一场乡戏,留恋过节时那啪啦作响的一串鞭炮,留恋母亲那亲手烹饪的年糕……风俗作为一种文化,像血液一样注入了我们的身体,不需要注意它的流动,却又无处不在,维系着我们的生活纽带。
在中国,过年是每个家庭的一件大事,过年风俗礼仪也是最重的节俗。那么无锡传统的过年风俗是怎样的呢?
首先无锡人进入过年的状态总体来说比较早。在中国北方地区,往往是从小年即腊月二十三开始逐步进入过年状态,但在江南一带,小年一般要晚一天,即腊月二十四。无锡的年节状态从农历腊月十七、十八就开始了,此日起,家中女眷就在家里用鸡毛掸子和扫帚掸上掸下打扫了一遍。在吴语地区,流传着“十七十八,越掸越发”的俗语。钱钟书父亲、著名民俗学家钱基博在《无锡风俗志》就写道:“十七、十八两日厥为除旧布新之始事。”
每年立春,无锡都会举办打春活动。在今东门亭子桥附近旧时有一先农坛,每年立春前一日,无锡知县便率众排出仪仗,在先农坛举行隆重的鞭春牛迎春礼,作为春耕开始的标志。最早的鞭春牛用的是真牛,后改为土牛,到了清末又改用纸牛,用竹子做骨架,外糊以彩纸。礼仪开始后,人们以五谷抛向牛身,同时各执纸鞭,鞭打春牛。直到1938年,无锡县知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