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这座纪念馆藏着治水“秘籍”……

2022-06-16  A+ A-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提到无锡前洲,很多人想到的是“全国第一批亿元乡”、“乡镇企业发祥地”……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前洲却因水患而贫。大修水利、五谷丰登后,才有工业的腾飞以及多种经营的发展,因此在前洲的文史馆中,水利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为此专门兴建了一个水利馆,记录当地治水轨迹和长达千年、不屈不挠的治水精神。22日,正逢世界水日,记者前往探访这个独特的“水文化”印记。

  “北圩”、“中圩”……一路乘坐公交从无锡市区开往前洲,很多站点都以圩命名。在沿江滨湖的低洼地区,河湖的洪水位高于田面高程,必须筑堤挡水,才能正常生产,这被圈起来的地方,便是圩区。前洲75%以上是低洼圩区,其中杨家圩内最低田块海拔仅2米,可以说是“锅底地”。由于圩多闸众、堤身低矮单薄,河道密布,水系紊乱,有网无纲,行水不畅,往年遇到特大暴雨,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以前一下雨,我这心里头就慌,要招呼居民扛着家伙去堤岸上,随时准备固堤抗洪”,在前洲水利馆里,70多岁的老站长罗坚看着四周展板上的前洲治水史,回忆起他带领群众与水患鏖战的日子。“1966年插队到杨家圩,那时候我们对洪水毫无抵抗能力,只能靠天吃饭”,罗坚说,为了让前洲从根本上改变此面貌,上世纪70年代,当地制定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十年规划,开新河、填老河,改造水系,排灌分开。“十年规划,我们一张蓝图画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期间,负责人几经更替,却始终坚持把治水的蓝图变为现实,实现“挡得住、排得出,灌得好”,初步实现了旱涝保收。

  “前洲的发展史,就是前洲人的治水史。”如果从战国时期春申君黄歇治湖立塘算起,前洲的治水工程持续了2000多年,直到21世纪初才基本完成。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治理下,前洲实现安居乐业。

  如今,防洪排涝更是搭上了智能化的列车,在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我们以万亩圩区闸站远程控制为重点,全镇12座重点闸站,建立了远程控制系统,并逐步完成防洪排涝信息化调度系统,初步实现监控自动化”,前洲水利站负责人吴继峰说。 (陈钰洁)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